三个哲学问题
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?
“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”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。这是因为河水是处于不停流动变化之中的。当人第一次踏进这条河时,接触的是某一时刻下的河水状态。而当第二次再踏入的时候,河里的水已经流动变化了,水的成分、水位、水流速度等状态都和第一次不同。从哲学角度讲,这句话体现了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,强调了万物皆变,运动是绝对的这一观念。世界就像这条河流一样,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,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。白马非马的哲学问题怎么解?
“白马非马”是中国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的著名哲学命题。从概念角度看,“马”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,是对所有马这种动物的统称,它的范围很广,包括黑马、棕马、白马等各种颜色的马。而“白马”这个概念在“马”的基础上多了“白”这个颜色属性,它的范围相对较窄。所以说“白马”和“马”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。然而,如果从存在论或者日常语义角度讲,“白马非马”这个说法是容易让人误解的。在现实生活中,白马本质上还是马的一种,是属于马这个集合中的一个部分。公孙龙强调概念的差别时,忽略了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。一般(马)存在于个别(白马)之中,个别(白马)体现一般(马)。我们不能因为概念上的差别,就否定白马是马的客观事实。康德:人是自由的吗?
康德认为人是自由的。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里,他区分了现象界和自在之物。在现象界,一切事物遵循自然因果律,比如物体的下落、四季的更替等现象都受因果关系的支配。但是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,属于自在之物的领域。 人的自由体现在道德实践领域。他提出“道德律令”,这是一种绝对命令。例如,一个人内心知道应该诚实,这是基于道德责任做出的选择,而非受到外在因素强迫。这种道德责任的履行是自由意志的体现,人可以自主地选择遵循道德法则,尽管人的行为在现象界也会表现出受因果律影响,但在道德层面,人的意志是自由的。 也就是说,康德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,而是人能够超越感性欲望的驱使,按照理性的道德法则去行动的能力。这种自由观强调人的自主性和道德责任感,为伦理学等诸多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基础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